溫老師備課party

04大聲說,我不用教生字了!!

04大聲說,我不用教生字了!! http://goo.gl/l1QuEf

大聲說,我不用教生字了!!

●老師普遍對生字教學的疑惑:

1.生字怎麼教?傳統與創新的方法有哪些?哪裡不同?

2.生字每一課都要教嗎?幾年級的時候不用教?為什麼不用教?

3.沒有在第一堂國語課教生字,代表老師沒教,學生沒有能力自學嗎?老師如何說服 他人?

4.最極致、永恆的「學生字」方式是什麼?

針對上述提問,溫老師的回答只有一個,那就是:

怎麼教生字跟怎麼學數學?怎麼學會閱讀?如何學會寫作?

這些問題通通都一樣,很多方法都可行,而且有無數創新大膽又實用的方式不斷出新,只要有心都可以拿來嘗試。

然而,重點不是教的方法而已,是老師教了學生,學生除了學會這個字,能否學會「怎麼學生字」(learning how to learn),讓學生知道學習方法,做到這一點之後,教師就可以逐漸放手(認知學家稱之為「拆除鷹架」),拿掉輔助和扶持的支援之手。上述概念叫做「後設認知」或是「監控系統」,從教學的開始,老師就要思考教的背後,是要請學生自己學會如何學習生字。

所以,老師可以用各式各樣的好方法教生字,於此同時,更重要的是,老師是否有把這方法變成一道道清楚的SOP(流程),讓學生自己能快樂主動的自我學習,或者成為在家就能自己完成的功課。

每一次的教學,應該檢視上一回的「鷹架」是否穩固,接著才是建立新概念或方法,這麼一來,生字教學不會永遠只有一種方法,也無所謂教不教生字的問題,因為要問的是,學生學會了多少種探索生字的方法?

每一種方式都熟練了嗎?精準度如何?可以把生字學習變成一門學問了嗎?這門學問是否已經產生連結,成為創造性的能力?例如,像張大春先生可以把這樣的一件事變成專業,一個字生出一大堆的相關知識;又或者溫老師接下來要分享的「寫字」部分,陳寶嘉老師到我的教室專業的將「寫字」成為一門課程,讓孩子專注的把字寫好,也感受到中國字的奇妙與藝術美感。

結論是,生字教學無定法,可以創新,但老師缺乏的是自省、覺察建置「監控系統」這件事。有些老師很傳統,幾十年只用一種教學方式,學生寫到想撞牆想吐;或者,新進老師過頭的把眾家精華,通通一股腦兒丟給孩子,讓學生字成為一場災難與負荷。 這些老師都忘了很多技巧可以輪番上陣,很多方法會了就不要再重複,因此,教生字沒有絕對,卻有些規準。

以下是溫老師談生字教學監控系統的案例。

●溫老師的生字教學思考

一、談「生字教學」的層次

在我看來「教生字」有三個層次

(一) 認字:有點像是閱讀中的「略讀」,不能說不認得這個字,但到「理解」或「寫好字」還有些距離,這過程是指,只看不寫也不太思考字的深層意思。

(二) 寫字:身體姿勢、握筆,字的形體掌握與美感表現,已經不只是會寫,還延伸到藝術理解與創作層次。

(三) 識字:字的「形、音、義」之全面掌握,可以精準寫字與用字,也能深度理解與解釋字的意涵,也就是說能在各種句型或寫作中表現得當。

二、國小生字的教材與來源

(一)教材與教學

一週五節的國語課,迫使老師必須在各種教學中,思考幫學生建置學習「監控系統」的問題,生字教學更是不例外,因為比起其他閱讀、寫作的工作,這顯然容易多了。 看看溫老師整理出的表格,不難看出學生其實能學習生字的方式實在很多元,也很廣泛,傳統寫生字看來只佔一小部分功能,而且我們顯然也沒教好。

以下是溫老師的個人經驗,也許老師及家長們可以參考。

三、生字教學三部曲-認字、寫字、識字(沒有先後順序的規定)

(一) 首部曲--認字

認字絕對是生字教學的首部曲,而且也是後續的基礎。

認字最簡單的莫過於大量閱讀,什麼能誘發學生大量閱讀?絕對不是教科書,一定是課外教材,這也是整個國家必須動員培養閱讀風氣,而且這件事不是在學校老師的事,家長更適合擔任扮演幕後推手。

想想,一個孩子在學齡前就已經與國字接觸,他對字的敏感度當然強過未閱讀的孩子,這也是家庭失能孩子的起跑點大多學習弱勢的主因。

既然知道這件事重要,老師要讓孩子能記得字,除了有趣的生字教學不要讓其倒胃口之外,多多強化閱讀一定遠遠超過乏味的抄寫,而且超越教科書簡單的文字,直接認識更多生難詞語。

(二)二部曲-寫字教學也要講究「策略」

不管什麼教學其實要教的都是「策略」,不是每次都打混,把事情做完就好,教生字也不例外。

溫老師了解教生字有以上三個歷程(認字、寫字、識字),其中第二個重點「寫字」教學是自己知道,卻無法真正落實的項目。

很多老師可能認為:「我都帶領學生書空,就是教了寫字,不是嗎?」

當然不是!因為寫字包括好幾部分:身體坐姿、握筆姿勢、字的筆劃、字的空間結構…,這些重點當然不可能一次達陣,因此,每次教學必須注意順序及目標。

一次只做一件事

親愛的老師們,我們的「寫字」教學目標精準嗎?

我們總以教完一課生字為主要目的,結果常參雜眾多教學目標,可能是字形又是讀音、語詞辨認、造句或是補充字義的理解,你是否想過,這麼多重點,孩子哪能注意「寫字」這件事?

所以,不是學生不想寫好字,是我們要求太多,他無法專注在寫字這件事上面。因此,清楚之後,教寫字,我們應該就把焦點放在寫字這件事,好好思考,一次只做一件事。

陳寶嘉老師給溫老師上的一堂寫字課

這一年我們班很幸運也很幸福,專精硬筆字教學的陳寶嘉老師來教孩子寫字,一星期1-2次近距離觀察他的教學,加上就讀師專時曾參加過書法社的經驗,開始了我對寫字教學的思考與檢討。

如果老師、家長們想徹底教好孩子寫字,非得認真的學習或理解「寫字教學策略」以及「自己寫好字」這兩件事。

我只能說這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,但是,只要有心又有方法,特別是低年級的老師及家長,能做多少就是多少,不要有壓力,卻也不應該放棄。

尤其把寫字跟識字變成兩件事之後,師生都感到如釋重負,也更確定現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?跟寫字有關的技巧,例如,部件、筆畫、筆順、位置…,一次一次堆疊的能力,完全在教室被顯現,學生樂於享受這個課程,如同步入藝術殿堂般的專業與品味,不再視寫字為考試用途,這是多可貴的改變啊!

(三)三部曲-識字 (其中一種,有無數種方式)

解決了寫字的問題,溫老師教生字的重點放在「識字」。

1.第一階段- 生字表 破解生字輔助寫字

只拿出課本翻到生字表,用分析、歸納」排行榜法,破解「字形」的難易度,不拿筆,不寫字,只需眼和腦,再用嘴發表。老師記錄整理結果。

2.第二階段- 生字書寫說明輔助寫字

輔導學生閱讀生字本提供的「生字書寫說明」。 別小看這動作,寫字前先閱讀,避免寫字時無意識,而且看久了自然也會抓出一些筆畫規則。

當然,學生也不知不覺被訓練讀「說明」的文章,雖然這很簡短,無法跟真正的長篇說明文比較,但也因為很簡短成了入門的練習。

3.第三階段- 習作題型分析與解答技巧

不想被習作或測驗卷綁架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分析與解構習作。 開學第一週,就先預測習作題目會怎麼出,接下來把1-14課習作通通分類、分析、歸納、整理成表格,一欄是字、詞、句、主旨、閱讀、其他,另一欄就是課別,表格中再呈現每一種概念有幾種題型,例如,國字可以有哪幾種考法? 接下來就是如果自己寫習作,會用到的破解的方法,還有可用的資源有哪些‧在哪裡可以找到?

4.第四階段- 閱讀與寫作,最極致、永恆的「學生字」方式

–搭上課文延伸的閱讀便車

--從課文長作文,寫作不必另闢戰場

這是溫老師最強調也做的最多的一種方式,因為這裡最難也最具挑戰,當然孩子的收穫也是最多的。

如果每一課能夠依據課文補充閱讀(或者動態活動),接著再從中延伸寫作,不管是來自原課文或者是後續補充的動、靜態活動,學生不僅吸收了課文的生字,更因為跨界學習,瞬間大量認識課文未教或已教過的國字,接著又因為要投入寫作,識字成了永遠的進行式,不止於片段的學習。

溫老師常常提醒所有老師或家長,只有透過有趣深度的閱讀和寫作活動,才能不斷複習已學過的國字,又能持續創造新的生字(不會寫的字會一一冒出),這是所有學習生字中最極致,也是一生的功課。

所以,長大了,沒有老師上國文課你就不用學生字嗎?沒有上學就不能學習生字了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,因為,我們天天閱讀,天天寫作,識字也從未間斷,而這才是所謂的「學生字」的最佳方式啊!

四、結語 – 生字不應該只在生字課學習

1.生字怎麼教?傳統與創新的方法有哪些?哪裡不同?

2.生字每一課都要教嗎?幾年級的時候不用教?為什麼不用教?

3.沒有在第一堂國語課教生字,代表老師沒教,學生沒有能力自學嗎?老師如何說服他人?

4.最極致的「學生字」方式是什麼?

讀了溫老師的文章,再回頭檢視這幾個問題,你有答案了嗎?

※附上二上翰林第十二課「一起騎單車」教學紀錄照片。

學生的生字學習絕不只來自課本,閱讀、觀察加上創造與寫作,於是,超越就能重整與精進。

這群孩子已經在天上飛,你怎能讓你的孩子還在地上爬?